引言
OpenAI 在 9 月 13 日发布了 o1 的预览版,这一新模型的发布标志着 AI 技术的又一重要进展。本文将通过一周的使用体验,深入探讨 o1 的特点和优势。
o1 的新特性
模型命名与定位
o1 全称 OpenAI o1,与 GPT 系列不同,这一命名可能预示着其作为垂直基础模型的独特定位,为未来的 GPT5 提供技术支持。
推理能力提升
o1 在数学题和代码编写方面表现出色。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(IMO)资格考试中,o1 的得分为 83%,远超 GPT-4o 的 13%。
版本与使用限制
o1 分为 o1-preview 和 o1-mini 两个版本:
- o1-preview:每周 50 次查询
- o1-mini:每天 50 次查询
思维的深度
o1 最显著的特点是具备“思考”能力。与之前的快思模式不同,o1 通过生成思维链逐步推理问题,类似于人类的思考过程,虽然耗时更长,但准确性显著提高。
快思与慢思的对比
正如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所描述的:
- 快思考:依赖联想记忆,快速获取信息,但容易出错。
- 慢思考:逻辑性强,能反复推敲问题,正确率高。
易用性与效率提升
o1 的慢思模式降低了使用难度,即使提示词不够完善,o1 也能通过推敲理解用户的真实意图。提示词工程师的职位是否因此而面临挑战?
功能完善度
虽然 o1 在推理能力上强于 GPT-4o,但功能尚未完全,例如不支持图像处理和联网查询,期待后续版本的更新。
编码应用
对于编码任务,o1-mini 是更经济的选择,其价格比 o1-preview 低 80%,且每周查询次数更多,非常适合仅需推理的编码任务。
实际应用案例
我使用 o1-mini 开发了一个 License 生成工具,前端采用 Vue3,后端使用 .NET8,从基本功能到完整系统的构建,仅用了一个上午,且几乎无错误,展现了 o1 的强大能力。
技术学习的层次
面对强大的 AI,我们应专注于更重要的技术学习:
- 架构层:涉及系统设计和构建,了解架构模式、性能优化、安全性等,以驾驭 AI。
- 工具层:包括编程语言和框架,可由 AI 代劳。
- 原理层:深入理解底层原理,以防 AI 出错时手足无措。
总结
OpenAI o1 在推理能力和思维深度上的提升,展现了 AI 技术的巨大潜力。尽管功能尚未完善,但其在数学、编码等领域的表现已令人期待。未来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o1 及其后续版本将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。